他60岁时再创业种植芦笋

来源: 互联网

12月7日,江苏弈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淘宝网店、**城上线,经销公司生产的速冻芦笋食品,公司总经理朱网和“触电”成了一名电商“新兵”。

朱网和今年60岁,是靖江市马桥镇人。2013年,他关闭经营了三年的水泥砖厂。“原来说好60岁就歇手养老,可真的歇下来却闲得慌。”他说,歇下来的那一段时间,“跟着朋友炒美股,过着晨昏颠倒的生活”。

朱网和当过兵,复员回到地方后经销厨房用品,开液化气站,办水泥砖厂,积聚了一笔**。

他选择重新创业,这一次,他瞄准了农业。

家庭会上,儿子朱锋说,“国家鼓励发展现代农业,农业规模经营应该有前途”,妻子朱美芳劝他不要再折腾。“投票”结果:二比一。朱美芳理解丈夫的执拗,“他认准的事,谁也劝不回”。

说干说干。2013年夏收结束,朱网和在马桥镇九一村流转了366亩土地。

现在看来,当时,朱网和对农业项目和创业风险并没有清晰的认识。“一开始并没有想清楚种什么。”他说,当年夏种,种了180亩水稻,余下的土地开始搭大棚。平整土地、修筑道路、铺设沟渠、搭建大棚……全家上阵,从5月忙到10月,150个大棚建成了,朱网和也快黑成了碳。

听人说西兰花市场行情好,朱网和一下子种了100亩西兰花。谁知,那年农历腊月气温奇低,西兰花没赶上春节节前市场,而春节一过气温升高,西兰花旺长,但批发商********奈,从大年初三开始,朱网和发动全家,并通知工人帮助采摘,到集镇和公路边设摊。“*起码有3万公斤西兰花,半卖半送都没销出去,算下来**都难。”朱美芳说,全家人都急得要哭了。

到底种什么,怎么种?朱网和与儿子南下北上,到北京、上海、西安、广州等地,进市场、下田头,*终确定种芦笋。“芦笋被称为‘**菜’,很受市场追捧。”朱锋说。

2014年3月,朱网和以每公斤2万元的价格,从北京购进15公斤芦笋种子。试育种阶段,每天晚上,他都呆在育种室。

由于不掌握育种的技术要领,试育种的芦笋出苗率不到60%。

出苗率低、选肥不当、灌溉失误……朱网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挫折: “这都是因为没有掌握技术。为了芦笋,我交了几十万元‘学费’。”

听说潍坊职业学院王振华教授是国内知名的芦笋科研**,朱网和辗转找到了她。王振华说:“他没有种植经验,一下子种植300多亩芦笋,我觉得他太盲目了,但又为他的勇气所感动。”

在王教授的现场指导下,朱网和逐步掌握了芦笋的育种、移栽、田管、防病等技术要领,在标准化栽培、水肥一体化管理、病虫害防*等方面,形成了适宜靖江土壤、气候特点的芦笋种植技术体系。

芦笋种植成功,上海的批发商纷纷前来洽谈,有的还预付订金包销。基地的芦笋,成了市场的俏销货。去年,朱网和又在九一村流转200土地,扩大种植规模。

芦笋种植基地带动了周边群众15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,其中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农村妇女,他们人均每年可从芦笋基地获得收入近2万元。九一村9组村民朱美华原先在建筑工地打零工,2014年来到芦笋基地,从事栽培、除草、采摘等工作,去年收入3.5万元。“在这里做工,离家近,收入也高。”她说。九一村12组村民何同贤,还动员儿媳妇辞去在城区一家企业的工作,一起到基地做工。

芦笋旺销,朱网和却看到了背后的隐忧:“各地芦笋种植面积不断增加,芦笋的订购价格连年下降,而且芦笋的定价权掌握在批发商手里,我们没有议价权。”

下一步怎么走?朱网和决定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,进行芦笋深加工,提高芦笋的附加值。注册公司,添置设备,聘请**,经过上百次的口味测试和工艺优化,今年10月,速冻芦笋水饺和速冻芦笋小笼包开始批量生产。

“现在,已经有经销商与我联系,想做芦笋食品的区域代理商。”朱网和说,今后要引进专业人才,线下线下拓展市场,带动更多人就业、致富。

从2013年至今,朱网和在芦笋种植、深加工上的投入已超过3000万元。 “如果一切顺利,不出两年,就可以收回投资。” 朱网和对未来充满了信心。

朱网和还计划引进山东黑毛驴,完善芦笋种植生态链:毛驴吃芦笋的根和秸秆,驴粪作为芦笋的肥料,驴肉、驴皮销售,这样不但可以解决芦笋废弃物的处理难题,还能增加收益,早日形成循环农业格局。

投稿作者:mobile_944671
首页 财富人物 文章详情

相关推荐

关于我们 | 极速版 | 电脑版 | 客户端

电话:023-62873158

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: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