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业别总想着拿投资人的钱

来源: 互联网

创业,一个比选秀还热的词。说现在是全民创业的时代,一点都不夸张。“一个亿的小目标”、“几**杠杆撬动几十亿文化产业”、“高价上市,低价私有化”……这些和资本有关的新闻,随处可见。

去到咖啡店、小饭馆、酒吧大堂,总能看到几个年轻人围坐在一起,聊上市、聊模式、聊风投。想靠自己的想法**,是天大的好事。但是,天大的好事,必须有可以容纳天地的胸怀。这,并不是每个人都有。

在诸多实业家中,我比较喜欢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先生。从1987年开始,这家企业31年,都在制造玻璃。“专业”,对福耀而言,当之无愧。一件事,做31年,我猜中国很多创业者,从没想过。

我**朋友圈有一句话,是给自己的:“想要博采众长,先要有一技之长”。

前些天看新闻,说某某创业团队,一人一辆特斯拉、别墅……等等,如果报道属实,这家公司离瓦解不远了。创业,一定是创业者先痛,消费者先享受。

搭团队的痛、论证模式的痛、寂寞无助的痛、*不到*的痛、取舍的痛、没*发工资的痛、别人不理解的痛……这些痛,都是创业者必须经历的痛。很多创业者觉得风投的*不花白不花,觉得风投的*一到,就能买好车、买好房。创业时,先来享受,后来一定会超级痛,我把这种痛叫做痛点。商业的痛点,孕育着商机,创业者自身的痛点,全是危机。

昨天看到一篇文章,说2017年中国有846家获得A轮的创业公司,现在倒闭的差不多了,因为没有获得B轮投资。

可能是70后的思维习惯,总觉得,做生意,自己不往出拿*,一味等待他人投*,是一件很2的事。所有创业者,当初的梦想,都源于自己的梦想。可为什么,实现自己的梦想,要让别人来买单?是梦做得太大,还是到处都是做梦的人?

很多人对风投说,“我的想法很值*,你应该投我”。实际上,想法落地之前,什么都不是;很多想法落地之后,更加什么都不是。自信,是好事,但自信不是画饼充饥。说句不该说的,连砸锅卖铁的魄力都没有,谈什么梦想。

风投的资本是*,可是创业者的资本究竟是什么?**不是三寸不烂之舌。

你起码要用事实证明,你的想法真的可以带来回报,无论是金*或者市场认可。这些回报,必须看得到,摸得着。有时看到电视中,一个个创业者,侃侃而谈所谓模式,我都会自言自语:电视台这个模式玩儿的不错,收视率有保障。

一些创业者,一直在幻想成功后的美好,很少思考失败后如何应对?如何走下去?如何给投资人交代?很多创业者的真实心声都是:失败了,大家一起失败,成功了,大家一起分*。

千万记住,没能力驾驭大量资本时,资本,会让你身后的坑,越挖越深,最后,埋掉你和你的理想。

很多创业者认为:创业,就是烧*。烧*,只能暂时培养消费者习惯。这种消费习惯,会因为他人烧*,见异思迁和改变。风投眼中,烧*不是能力,具备对行业未来判断以及改变大众消费习惯的能力,具备聚合他人的能力,创业者才具备让投资人**的能力。

风投圈流行一句话,“风投,投的是团队领导者”。人对了,未来才可控,风险才可控。说白了,投资一定是相互的。你需要风投的*,风投需要你这样的人。

今日头条首创的新闻点对点分发和瀑布流,改变了整个行业。现在看起来,道理好像很简单,活生生冯小刚导演的电影:《私人订制》,把每个人喜欢的新闻推送给每个人。可是倒退5年,谁能想到新闻可以点对点分发?一个人坚信可以做到,后来,一群人发现,真的可以做到。这样的眼光来自专业敏锐度。

专业性不够强,“好想法”很难成为模式,更难成为商业模式。

必须承认,隔行如隔山。只要是想法,都会被借鉴和超越。在中国,最不缺的,就是各种想法。最缺的,是专注在某一领域,持续迸发好的想法,并逐步梳理出清晰的商业模式。

曾经看到一个新闻:一名男子的父亲得了癌症,男子在网上为父亲筹集治病费用。朋友、同事、陌生人纷纷慷慨解囊,媒体曝光后,几天时间,男子筹集到几十万医药费。后来,网友发现,这名男子银行里有巨额存款,且名下还有2套房产。当网友问他为什么有*还要在网上募捐,男子回应到:“我自己的*,是用来旅行的。”

看到新闻,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。父亲得了癌症,儿子第一时间想到的,竟然是,先拿别人的*来给父亲治病。

创业,很艰辛,如果只想着拿别人的*,来完成自己的梦想,这条路,会更坎坷。迷信的说,自己的事,自己都不花*,这件事,十有八九会失败。

投稿作者:mobile_944671
首页 财富人物 文章详情

相关推荐

关于我们 | 极速版 | 电脑版 | 客户端

电话:023-62873158

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: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