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说,宋朝的时候,文学家苏东坡在杭州任太守,经常出外体察民情,解决百姓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,受到民众的爱戴。有**,他公事已毕,余兴正浓,就头戴斗笠,身披蓑衣,脚着芒履,带了两名老卒、随从,冒雨来查看吴山有无险情。当时,吴山顶上有一对夫妻开了个油饼铺,这夫妻俩为人忠厚,尽管店里本*少,但他们每天总要做些物美价廉的油饼,供应前来吴山的游客。他们做的油饼酥多而香,油而不腻,人人爱吃,众**赞,买卖十分兴旺。
苏东坡一行,一步一杖地查看险情,也就来到了吴山顶,感到身体疲乏,腹中有些饥饿。这时,老远见有人喜滋滋地从店铺里拿着油饼来吃,他们也去买了些饼,找了块干燥的地方,解下腰间酒葫芦,边吃边喝地品尝起来。苏东坡觉得这饼味道特别得美,一连就吃了三个。吃罢,还颇觉余味缠绵,便即兴吟唱了一*小诗:“野饮花前百事无,腰间唯系一葫芦。已倾潘子错著水,更觅君家为甚酥?”
吟罢,苏东坡便信步走进油饼铺,问道:“如此好油饼,不知有何美名?”夫妻店家笑着答道:“山野小吃,哪里取得什么美名。过去我们家乡的一个邻居会做这饼,很好吃我们就学着做了,听说他也是从官府里来的,不知道叫啥名。”苏东坡觉得如此美味没有美名,似乎可惜,便想替它取个名字。他仔细看看这种油饼,一层层,一丝丝,很像自己身上披的蓑衣,随口就说道:“好,既然不要雅名,我来为这饼取上个俗名,叫它‘蓑衣饼’吧。”苏东坡的随从、老卒听了,忙对店家说:“恭喜你们,恭喜你们,太守给你们做的饼取名啦。”店家两口子一听,才知道这位客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、受人崇敬的杭州太守苏东坡,急忙走过来道谢。彼此又不免寒暄-阵,苏东坡也就尽兴而去。
从此,吴山“蓑衣饼”的美名就传开了,在杭州的方言里,“蓑衣”与“酥油”谐音,渐渐就被人们称为“酥油饼”了。清代**文人吴敬梓,在他撰写的名著《儒林外史》中,记述的吴山酥油饼,曾为儒林学士们解馋饱腹,深得好评。酥油饼以它*特的风味,被誉为“吴山**饼”,此小吃在杭州市传至今。